加密經濟三重奏——前奏:非農數據

無論是傳統市場或是加密市場,爲什麼非農都在市場的合奏中扮演着打響前奏的角色?

撰文:Musol

7 月,美國勞工部公布的 6 月非農就業數據讓全球市場預期落空——新增就業 14.7 萬人,遠超預期的 11 萬人,失業率降至 4.1%。這一數據直接澆滅了市場對 7 月聯準會降息的預期,但令人費解的是,比特幣卻在數據公布前後均出現大漲行情。這反常現象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市場邏輯?無論是傳統市場或是加密市場,爲什麼非農都在市場的合奏中扮演着打響前奏的角色

什麼是非農數據?

「非農」是指就業人數中排除了農業部門,個體戶和非盈利機構僱員後的就業相關數據,基本能反映美國經濟的實際就業和經濟情況。由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公布——公布時間每月第一個周五,美國發布時間分別是東部時間上午 8 點 30 分(夏令時)和 9 點 30 分(冬令時),對應的北京時間分別爲 20:30 和 21:30。

簡而言之,非農數據就是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的月度變化數據,包括就業人數、失業率等。

它就像金融界的 「天氣預報」,能讓我們提前感知經濟的 「陰晴冷暖」。

何出此言?就業可以理解爲經濟的 「晴雨表」,當就業形勢好時,大家便都有工作,口袋裏有錢,消費就會增加,經濟自然而然就會繁榮起來;反之,就業不好,大家都需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經濟就恰似 **「感冒」**了一般。

在股票市場,當非農數據表現強勁時,企業盈利預期增加,股票價格往往會漲,投資者們就像 「打了勝仗的將軍」,不得開心顏;而在債券市場,強勁的非農數據可能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因爲市場預期利率會上升。這就好比一場金融市場的 「大戲」,非農數據就是那個關鍵的 「Director」,掌控着劇情的走向。

PS:

1.什麼是小非農數據——小非農是由 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 美國自動數據處理公司,簡稱 ADP) 發布的私營部門非農數據。他們發布的就業人數比較權威。ADP 全美就業報告由 ADP 贊助,Macroeconomic Advisers 公司負責制定和維護。小非農數據每月公布一次,一般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三公布。這個數據在(冬令時:11 月 --3 月)21:15 和(夏令時:4 月 --10 月)20:15 公布。通常而言小非農對非農數據有一定的預示作用。

2.大非農和小非農之間的區別——第一,小非農主要是私營部門的非農數據,大非農是由全美所有的行業的統計。第二,小非農是在非農數據公布的前兩天公布的,對非農數據有預示作用,一般情況下,小非農的數據和大非農的數據相差不會很大的。大家都是根據小非農的數據來預測大非農數據的。

非農數據憑何作爲前奏?

非農就業數據是判斷經濟週期的重要指標

衰退的定義:工業產出、就業、實際工資等經濟活動持續幾個月增速放緩,從週期上看,經濟處於波峯到波谷之間。

從這裏可以看出,判斷經濟是擴張還是收縮的關鍵在於對經濟月度數據的觀測。由於工業產出數據通常按季度公布,時效性較弱,因此能夠衡量整體就業情況的月度數據——非農就業數據,便成爲判斷經濟週期性的最重要指標。

舉例來講,若經濟已持續衰退 6 個月,但非農數據顯示就業已恢復並超過前期低點,那麼從經濟週期角度看,經濟已發生反轉,前期低點即爲波谷,未來經濟很可能持續向好,這將極大提振市場信心。

非農就業數據與經濟表現高度相關

從最簡單的經濟學基本常識來看,非農數據向好意味着經濟向好。

非農行業產出佔美國總產出的 80%,非農業就業人數增加表明企業生產正在擴張,願意僱傭更多工人。這些新就業者將擁有更多資金用於支出和消費。美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消費佔美國 GDP 的比重高達 70%,因此消費支出增加直接反映了美國經濟的整體好轉。

由此可見,非農數據是預測經濟增長和 CPI 水平的關鍵指標。

市場各方將非農數據作爲經濟預測的基礎

非農數據是經濟建模過程中最重要的參數。

聯準會參考非農數據來決定未來的利率政策,機構投資者依據它來調整持倉方向和規模,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則通過這些數據預測未來經濟走勢。作爲關鍵經濟指標,非農數據是各方決策時的核心輸入變量,堪稱市場風向標。每當實際非農數據公布時,便會敲響前奏,牽動市場神經,其預期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會產生市場放大效應——差異越大,放大效應越強,甚至可能引發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

非農數據的影響何在?

For 美元匯率——當非農就業人數增加,表明美國經濟強勁,通常會導致美元升值;相反,就業人數減少則可能引發美元貶值。

For 聯準會貨幣政策——非農數據良好,聯準會可能會考慮加息以抑制通脹;反之,如果數據不佳,聯準會可能會維持低利率以刺激經濟。

For 全球股市——良好的非農數據通常會提振投資者信心,推動全球股市漲;而糟糕的數據則可能導致股市下跌。

For 債券市場——當非農數據表現出色時,市場對經濟的樂觀預期會導致債券收益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較差的非農數據可能導致債券收益率下降,債券價格漲。

For 外匯市場——外匯市場對非農數據反應十分敏感。美元通常會在非農數據強勁時走強,而在數據不佳時走弱。

For 商品期貨市場——非農數據的變動會影響以美元計價的商品期貨價格,如黃金、原油等。美元走強通常會壓低黃金價格,因爲黃金以美元計價,美元升值使得黃金對持有其他貨幣的投資者來說更加昂貴。

For 市場情緒——當數據發布後,市場情緒波動加劇,投資者對未來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走向的預期很可能會產生分歧。

For 資金流向——非農數據的變化可能引發全球資金流向的調整,從而對 A 股市場產生影響。非農數據強勁可能增強全球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信心,導致部分資金從新興市場回流至美國市場。

七月,非農數據下的加密市場爲何存在悖論?

通常來講,強勁的非農數據會強化聯準會加息預期(至少不會是降息),導致風險資產承壓。

但比特幣當晚的表現恰似那整齊劃一的音符中不和諧的變調:數據公布前 24 小時漲幅達 1.1%,而在降息預期落空後,比特幣不僅未回調,反而繼續攀升突破 11 萬美元大關。

這種看似矛盾的走勢,實則揭示了加密市場與傳統金融市場的認知差異。

有部分專業機構分析指出,比特幣在數據公布前漲,部分源於市場對疲軟數據的押注。由於貿易政策的反復無常,近期許多行業僱主持觀望態度,不敢增加招聘人數。因此,不少交易員預期非農可能表現不佳,提前布局避險資產。

然而,這種解釋無法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爲何在數據遠超預期後,比特幣演奏出了屬於自己的和弦樂?

深入剖析不難發現,比特幣的逆勢漲,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邏輯的:

首先,非農數據縱使強勁,但細分領域顯示增長集中於專業化服務和金融業,而醫療保健、貿易等實體經濟部門持續萎縮,這種結構性矛盾讓市場對經濟真實性存疑。尤其是近年來各種數據多次大幅度的修正,各項數據的公布,好像是在爲其他政治目的作掩護。數據的公信力正在被逐漸消磨。

其次,聯準會上周聲明中**「如果勞動力市場明顯走弱,可能會比預期更早降息」**的措辭轉變,已被市場解讀爲長期寬松基調未改,單月數據難以扭轉這一預期。畢竟,幾十萬億的美國國債,一年的利息已經快趕上美國軍費支出,降息大趨勢已經很難改變。

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大量機構投資者正將比特幣視爲「數字黃金」來對沖美元信用風險。**從風險資產到數字黃金的轉變,比特幣已經逐漸成爲主流經濟體青睞的「避險資產」,近一段時間的資產表現,仿佛無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總能轉化爲比特幣再次衝高的理由。價格波動小,受負面消息影響恢復快,流動性一直都很好,對於比特幣市場已經逐漸形成上述共識。

數據顯示,在非農公布後 1 小時內,比特幣現貨 ETF 淨流入達 2.3 億美元,證明傳統資本正在重構資產配置邏輯。當市場既不相信聯準會會一直維持眼下的高利率,又擔憂經濟結構性問題時,比特幣就成爲流動性最好的避風港。

對於存在分歧較大的市場消息時,把錢交付於比特幣,或許已然成爲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刻非農求 BTC?「刻舟求劍」或許不再

回望 2024 年 12 月非農數據公布時的市場反應,同樣出現類似現象——當時新增就業 25.6 萬個遠超預期,比特幣卻在隨後一周漲 12%。這種「好消息即壞消息,壞消息即好消息」的反常關聯,反映出加密市場已然形成獨立定價邏輯。

聯準會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正在發生着微妙變化。對比今年 7 月的預期(如圖),去年 12 月非農的強勁卻導致「全年維持利率不變」預期升溫,正是因爲市場洞察到就業增長與生產率提升不同步的結構性矛盾。

明明覺得已經很糟糕的現狀,但是在數據層面卻表現得異常強韌,這就讓人們不得不懷疑數據的可信度。

當前比特幣的強勢,本質上是對聯準會政策可信度的投票——當市場認爲央行在通脹與增長間陷入兩難時,去中心化資產自然獲得溢價。

歸根結底,是人們已經不信任聯準會這類傳統的金融機構。畢竟,人爲不是不可以操控的。

當十年期美債收益率逼近 5% 卻仍難阻資金外流,市場正在用真金白銀重構一套超越主權貨幣的定價體系。

在美元體系信用邊際遞減的背景下,加密貨幣已然發生了從風險資產到另類儲備資產的轉變。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