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美债危机下的数字革命:稳定币成美国融资新渠道
美债危机下的数字货币实验:全球货币体系重塑
一场由巨额国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实验正在进行,试图将加密世界改造成美债的新买家,同时全球货币体系正在悄然重塑。
美国国会正在推进一项被称为"美丽大法案"的立法。据某银行最新报告分析,这是美国应对庞大债务的一项计划,通过强制稳定币购买美债,将数字美元纳入国家债务融资体系。
该法案与另一项法案形成政策组合,后者已要求所有美元稳定币必须100%持有现金、美债或银行存款。这标志着对稳定币监管的根本性转变。法案要求以1:1美元或高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禁止算法稳定币,同时建立联邦与州级双轨监管框架。其主要目标包括:
缓解美债压力:强制稳定币储备资产投向美债市场。预计到2028年全球稳定币市值将达2万亿美元,其中1.6万亿美元可能流入美债,为美国财政赤字提供新融资渠道。
巩固美元地位:当前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法案通过"美元→稳定币→全球支付→美债回流"的闭环,强化美元在数字经济的地位。
推动降息预期:报告指出,法案可能通过施压降息以降低美债融资成本,同时引导美元走软提升美国出口竞争力。
美债压力下的稳定币新角色
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超36万亿美元,2025年需偿还的本金加利息高达9万亿美元。面对这一巨大压力,政府急需开辟融资新渠道。而稳定币意外成为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
据业内消息,稳定币正被培育为美债市场的新买家。某全球投资公司CEO表示:"稳定币正在为国债市场创造可观的新增需求。"
数据显示:当前稳定币总市值2560亿美元,其中约80%配置于美国国库券或回购协议,规模约2000亿美元。虽然仅占美债市场不足2%,但其增速引人注目。
某银行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市值将达1.6至3.7万亿美元,届时发行商持有的美债规模将超1.2万亿美元,足以成为美债主要持有者之一。
稳定币成为美元国际化的新工具,头部稳定币持有近2000亿美元美债,相当于美国国债的0.5%;若规模扩至2万亿美元(80%配置美债),持有量将超过任何单一国家。这可能带来:
金融市场扭曲:短期美债需求激增压低收益率,加剧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削弱新兴市场资本管制:稳定币跨境流动绕过传统银行体系,可能影响汇率干预能力。
法案设计的精密金融工程
"美丽大法案"与另一项法案构成完整政策组合。后者作为监管框架,强制稳定币成为美债买家;前者则提供发行激励,形成闭环。
法案核心设计:当用户用1美元购买稳定币时,发行商必须用这1美元购买美债。这既满足合规要求,又实现财政融资目标。某大型稳定币发行商2024年净购买331亿美元美国国债,跃居全球第七大美债买家。
监管分级制度显露扶持大型机构的意图:市值超100亿美元的稳定币由联邦直接监管,小规模则交给州级机构。这加速市场集中化,目前两大稳定币已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
法案还包含排他性条款:禁止非美元稳定币在美国流通,除非接受等效监管。这既巩固美元地位,又为某些新兴稳定币项目扫清障碍。
稳定币的救市使命
2025年下半年,美国国债市场将迎来1万亿美元供给增量。面对这一挑战,稳定币发行商被寄予厚望。某银行利率策略主管指出:"如果财政部转向短债融资,稳定币带来的需求增量将为财长提供政策空间。"
机制设计包括:
每发行1美元稳定币,需购买1美元短期美债,直接创造融资渠道
稳定币需求增长转化为制度性购买力,降低政府融资不确定性
发行商被迫持续增持储备资产,形成自我强化的需求循环
某金融科技公司投资组合主管透露,多家国际顶级银行正就稳定币合作展开磋商,询问快速推出方案的可能性。行业热度已达顶峰。
但仍存在挑战:稳定币主要锚定短期美债,对长期美债的供需矛盾影响有限。且当前稳定币规模与美债利息支出相比仍显微不足道。
美元霸权的数字化升级
法案的深层战略在于美元地位的数字化升级。全球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在传统银行体系外构建起"影子美元网络"。
东南亚、非洲等地的中小企业通过某些稳定币进行跨境汇款,绕开传统系统,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这种"非正式美元化"使美元在新兴市场加速渗透。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清算体系的变革:
传统美元清算依赖银行间网络
稳定币以"链上美元"形态嵌入各类分布式支付系统
美元结算能力突破传统金融机构边界,实现"数字霸权"升级
欧盟显然意识到威胁。其相关法规限制非欧元稳定币的日常支付功能,并对大规模稳定币实施发行禁令,欧洲央行正加速推进数字欧元,但进展缓慢。
香港则采取差异化策略:在建立稳定币牌照制度的同时,计划推出场外交易和托管服务双重许可制度。监管机构更计划发布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操作指引,推动债券、房地产等传统资产上链。
潜在风险与挑战
法案埋下三重结构性风险:
第一重:美债-稳定币死亡螺旋。若用户集体赎回某稳定币,发行商需抛售美债换现金,可能引发美债价格暴跌,进而导致其他稳定币储备贬值,最终全面崩盘。
第二重:去中心化金融的风险放大。稳定币流入DeFi生态后,通过各种操作层层杠杆化。一旦底层资产价值暴跌,可能引发连环反应。
第三重: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影响。报告指出法案可能"向央行施压令其降息"。政府通过稳定币间接获得"印钞权",可能影响央行独立性。
更棘手的是,美国债务与GDP比例已超100%,美债自身信用风险攀升。若美债收益率持续倒挂或出现违约预期,稳定币的避险属性将受到挑战。
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
面对美国行动,全球正形成三大阵营:
监管融合阵营:加拿大等国家准备监管稳定币,与美国监管动向呼应,形成北美协同态势。
创新防御阵营:香港与新加坡呈现监管路径分化。香港采取审慎收紧思路,新加坡则推行"稳定币沙盒"。这种差异可能引发监管套利。
替代方案阵营:高通胀国家民众将稳定币作为"避险资产",这些国家可能加速发展本土方案或多边数字货币项目,但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体系也可能发生变革,从单极到"混合架构",当前改革方案呈现三路径:
多元化货币联盟:美元、欧元、人民币形成三极储备货币,辅以区域结算系统。
数字货币竞争:130国研发央行数字货币,可能重塑支付效率但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极端碎片化:若地缘冲突升级,或形成割裂的货币阵营,全球贸易成本激增。
某支付巨头CEO指出关键瓶颈:"从消费者角度看,目前没有真正的激励推动稳定币普及"。该公司正推出奖励机制破解普及难题,而某些去中心化交易所则通过智能合约解决信任问题。
报告预测,随着相关法案落地,美联储可能被迫降息,美元将显著走软。到2030年,当稳定币持有1.2万亿美元美债时,全球金融体系或已悄然完成链上重构。美元地位以代码形式嵌入区块链的每一笔交易,而风险则通过去中心化网络扩散至每个参与者。
技术革新从不是中立的工具,当美元穿上区块链的外衣,旧秩序的博弈正在新战场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