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TRA代币价格闪崩 90%跌幅揭露高度控盘操作

加密货币市场动荡:MANTRA代币遭遇价格闪崩

2025年4月14日凌晨,加密货币市场再次经历了一场剧烈震荡。曾被视为"合规RWA标杆"的MANTRA(OM)代币在多个交易平台同时遭遇强制平仓,价格从6美元骤降至0.5美元,单日跌幅超过90%。这一事件导致市值蒸发55亿美元,合约交易者损失高达5800万美元。表面上看似一次流动性危机,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高度控盘与跨平台"收割"行动。本文将深入分析此次闪崩的原因,揭示背后的真相,并探讨Web3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一、OM闪崩事件与LUNA崩盘的对比

OM闪崩事件与2022年Terra生态系统的LUNA崩盘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根本原因不同:

LUNA崩盘主要由稳定币UST脱锚引发。其算法稳定币机制依赖LUNA供给来维持平衡,当UST失去与美元的1:1锚定时,系统陷入"死亡螺旋",LUNA从100美元以上跌至接近0美元。这属于系统性的设计缺陷。

相比之下,OM闪崩事件经调查发现,主要源于市场操纵和流动性问题,涉及交易平台的强制平仓和项目团队的高度控盘行为,并非代币本身的设计缺陷。

尽管两者都引发了市场恐慌,但LUNA事件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而OM事件更像是市场动态的严重失衡。

二、控盘架构:90%由团队与大户暗中掌控

极高集中度的控盘架构

链上数据监测显示,MANTRA团队及其关联地址共持有7.92亿枚OM,约占总供应量的90%。真正流通的代币不到8800万枚,仅占2%左右。如此惊人的持仓集中度导致市场交易量和流动性严重失衡,大户能够在流动性较低的时段轻易操纵价格波动。

$OM重现LUNA剧本?庄家控盘90%,揭秘价格闪崩的真相

分阶段空投与锁仓策略:制造虚假热度

MANTRA项目采用了多轮解锁方案,通过延长兑现周期,将社区流量转化为长期锁仓工具。

  • 首次上线即释放20%,迅速扩大市场认知
  • 首月悬崖式解锁,后续11个月线性释放,营造初期繁荣假象
  • 部分解锁比例低至10%,余下代币在三年内逐步归属,以控制初期流通量

这种策略表面上看似科学分配,实际上是利用高承诺吸引投资者。当用户情绪出现反弹时,项目方又引入治理投票机制,以"社区共识"形式转嫁责任。然而,实际操作中投票权集中于项目团队或关联方手中,结果高度可控,形成了虚假的交易繁荣和价格支撑。

场外折价交易与套利接盘

社区多次爆料指出,OM在场外以50%折价大规模抛售,吸引私募与大户接盘。套利者以低价在场外购入后,将OM转入交易平台,制造链上交易热度与成交量,吸引更多散户跟进。这种"链下割韭菜、链上造势"的双重循环,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波动。

三、MANTRA的历史问题

MANTRA的闪崩事件,其历史问题也为此埋下了隐患:

"合规RWA"标签的炒作:MANTRA项目以"合规RWA"背书获得市场信任,曾与阿联酋地产巨头签署10亿美元代币化协议,并获得相关牌照,吸引大量机构与散户。然而,合规牌照并未带来真正的市场流动性与分散化持仓,反而成为团队控盘的掩护,监管背书沦为营销手段。

OTC销售模式:据报道,MANTRA过去两年通过OTC销售模式筹集超5亿美元,运作方式是通过不断发行新代币吸收前一轮投资者的抛压,形成"新接旧、旧出新"的循环。这种模式依赖持续流动性,一旦市场无法吸收解锁代币,就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法律纠纷:2024年,某高等法院处理MANTRA DAO案件,涉及资产挪用指控,法院要求六名成员披露财务信息,其治理和透明度本身就存在问题。

四、闪崩深层原因分析

1. 清算机制与风险模型失效

多平台风险参数割裂:各交易平台对OM的风控参数(如杠杆上限、维持保证金率、自动减仓触发点)并未统一,导致同一持仓在不同平台面临截然不同的清算阈值。当某平台在低流动时段触发自动减仓时,抛单外溢至其他平台,造成"级联清算"。

风险模型的尾部风险盲区:多数交易平台采用基于历史波动率的VAR模型,对极端行情估计不足,未能模拟"跳空"或"流动性枯竭"场景。一旦市场深度骤降,VAR模型失效,触发的风控指令反而加剧了流动性压力。

2. 链上资金流动与做市商行为

大额热钱包转移与做市商撤退:某热钱包在6小时内向多家交易平台转移3,300万OM(约2,073万美元),疑似为做市商或对冲基金清算头寸所致。做市商通常在高频策略中持有净中性头寸,但在极端波动预期下,为规避市场风险,往往选择撤回提供的双向流动性,导致买卖价差迅速扩大。

算法交易的放大效应:某量化做市商的自动策略在检测到OM价格跌破关键支撑时,启动"闪电抛售"模块,在指数合约与现货间跨品种套利,进一步加剧了现货卖压与永续合约的资金费率飙升,形成"资金费率-价差-清算"的恶性循环。

$OM重现LUNA剧本?庄家控盘90%,揭秘价格闪崩的真相

3. 信息不对称与预警机制缺失

链上预警与社区响应滞后:尽管已有成熟的链上监控工具可实时预警大额转账,但项目方与主要交易平台并未建立"预警-风控-社区"闭环,致使链上资金流动信号未能转化为风控动作或社区公告。

投资者行为学视角的羊群效应:在缺乏权威信息源的情况下,散户与中小机构依赖社交媒体、行情推送,当价格快速下跌时,恐慌性平仓与"抄底"交织,短期内放大了成交量与波动率。

五、行业反思与系统性对策建议

为应对此类事件和防范未来类似风险的再现,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统一与动态化风控框架

  • 行业标准化:制定跨平台清算协议,包括清算阈值互通,各平台实时共享关键参数与大户持仓快照;设立动态风控缓冲,在清算触发后启动"缓冲期",允许其他平台提供限价买单或算法做市商参与缓冲,避免瞬时大规模抛压。

  • 尾部风险模型强化:引入压力测试与极端情景模拟,在风控系统中植入"流动性冲击"与"跨品种挤压"模拟模块,定期进行系统性演练。

2. 去中心化与保险机制创新

  • 去中心化清算链:基于智能合约的清算体系,将清算逻辑与风控参数上链,所有清算交易公开可审计。利用跨链桥与预言机同步多平台价格,一旦价格跌破阈值,由社区节点竞价完成清算,收益与罚金自动分配至保险池。

  • 闪崩保险:推出基于期权的闪崩保险产品,当价格在指定时间窗口内跌幅超过设定阈值,保险合约自动赔付持有者部分损失。保险费率根据历史波动与链上资金集中度动态调整。

3. 链上透明度与预警生态建设

  • 大户行为预测引擎:开发"地址风险评分"模型,对潜在大额转账地址进行打分。高分地址一旦发生大额转移,自动触发平台与社区预警。

  • 社区风控委员会:由项目方、核心顾问、主要做市商及代表性用户组成,负责对重大链上事件、平台风控决策进行评审,并在必要时发布风险通告或建议风控调整。

4. 投资者教育与市场韧性提升

  • 极端行情模拟平台:开发仿真交易环境,让用户在模拟极端行情中演练止损、减仓、对冲等策略,提升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

  • 分级杠杆产品:针对不同风险偏好,推出分级杠杆产品:低风险级别使用传统清算模式;高风险级别需额外缴纳"尾部风险保证金",并参与闪崩保险池。

六、结语

MANTRA(OM)的闪崩事件不仅是加密货币领域的一次重大震荡,更是对行业整体风险管理与机制设计的严峻考验。极端的持仓集中、虚假繁荣的市场操作、跨平台风控联动的不足,共同造就了这一次的"收割游戏"。

只有通过跨平台标准化风控、去中心化清算与保险创新、链上透明预警生态建设,以及面向投资者的极端行情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Web3市场的抗冲击能力,防范未来类似"闪崩风暴"再度发生,构建更稳定和可信的生态系统。

$OM重现LUNA剧本?庄家控盘90%,揭秘价格闪崩的真相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MEV之眼vip
· 10小时前
LUNA 2.0重现了
回复0
纸手卖出惯犯vip
· 07-10 18:03
走了和没走一样
回复0
治理投票从不参与vip
· 07-10 17:54
韭菜割韭菜太惨了
回复0
LiquiditySurfervip
· 07-10 17:44
割韭菜没完没了
回复0
散户心理医生vip
· 07-10 17:42
又一个圈钱割韭菜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