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打破孤岛?OpenLedger 能否成为 AI 数据的公共基础设施?】
一、AI 数据的“孤岛困境”
当前的 AI 模型训练越来越依赖海量、高质量的数据,但数据资源却往往呈现出强烈的“孤岛效应”:数据分散、标准不一、难以互通。在传统 Web2 世界中,数据集中在少数平台手中(如 Google、Meta),用户难以参与其中,贡献数据也得不到正向激励。即使到了 Web3 世界,许多 AI 项目依旧走的是“自建数据池”的路径,数据共享成本高,缺乏公共协作基础。
这种局面对 AI 的发展构成了实质性瓶颈。一个真正开放、协同的 AI 网络,亟需一个能够承载多方数据、标准统一、可验证溯源、支持激励分配的“公共数据基础设施”。
这正是 OpenLedger 想要尝试解决的方向。
二、OpenLedger 的基础设施化路径
OpenLedger 并不是一个单点模型或单类应用,而是将自身定义为服务于整个 AI 网络的数据基础层,其核心产品矩阵中的关键模块,包括:
(1)Datanets: 数据确权 + 溯源框架,通过 PoA 共识机制实现数据可验证、可追溯,成为数据贡献者权益的重要载体。
(2)Payable AI: 支持任意模型以智能合约形式上链,结合模型调用记录、Datanet 输入,实现透明可结算的“贡献 – 消费 – 分润”闭环。
(3)Agent 应用层: 承接模型消费端,打通使用场景,激活数据流转价值。
从这些机制组合来看,OpenLedger 更像是一个“为 AI 数据流通、协作、变现”而构建的底层系统,有着极强的模块解耦性和标准接口能力,天然具备向多方开放的基础设施潜力。
三、公共基础设施的可能性与挑战
为什么 OpenLedger 有潜力成为 AI 数据的 Arweave?
(1)标准统一: 不追求自建数据池,而是通过模块化协议框架,让不同主体的数据按统一方式确权、标注、调用。
(2)经济激励: 把数据行为转化为可度量、可变现的“价值动作”,激励更多数据贡献者与模型开发者参与其中。
(3)模块开放: 无需统一链上部署,支持跨平台部署、跨模型接入,是关键的“协同桥梁”。
当然,作为“公共设施”,也存在诸多挑战:数据治理标准如何设定?模型调用是否可信?如何防止滥用或数据污染?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完全解决的。
四、公共数据网络,是 AI x Web3 的真正交汇点?
Web3 的“协作性”与 AI 的“可复用性”,天然需要一个“基础连接层”。OpenLedger 在试图扮演这个角色:一方面,为数据提供可信上链与确权激励;另一方面,为模型提供调用履约与收益结算机制。
这不仅仅是让一个平台变得更强大,更是尝试构建一套可被整个 AI x Web3 行业复用的规则与接口——这正是所有基础设施应具备的价值。
如果说 LLM 的竞争是模型的战争,那 OpenLedger 想要做的,是“数据战争”的规则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