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NERO发帖挑战# 秀观点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Gate NERO生态周来袭!发帖秀出NERO项目洞察和活动实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优质发帖用户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参与:
1️⃣ 调研NERO项目
对NERO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NERO生态周相关活动,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NERO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以下活动链接):
NERO Chain (NERO) 生态周:Gate 已上线 NERO 现货交易,为回馈平台用户,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余币宝已上线 NERO,邀您体验。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质量帖子Tips:
教程越详细、图片越直观、互动量越高,获奖几率越大!
市场见解独到、真实参与经历、有带新互动者,评选将优先考虑。
帖子需原创,字数不少于250字,且需获得至少3条有效互动
特朗普关税重创美国家庭!宝洁率先涨价5%,百亿成本终将转嫁消费者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进口关税政策正对美国消费者产生实质性冲击。随着宝洁(P&G)宣布下周起对美国市场约25%的产品提价5%,更多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已箭在弦上。尽管美股大盘受科技股推动上涨,但必需消费品巨头宝洁、雀巢、金佰利股价自4月“解放日”关税宣布后暴跌7%-20%,显著跑输大盘。零售商与制造商普遍警告,若不将激增的进口成本转嫁,利润将遭严重侵蚀。据路透测算,7月中下旬企业新增关税成本或达71-83亿美元,经济学家预警库存耗尽后(2025年底或2026年初),通胀压力将全面显现。
巨头预警:宝洁打响涨价第一枪 美国消费者已开始承受特朗普总统进口关税政策带来的直接压力。路透社报道称,拥有帮宝适纸尿裤、汰渍洗衣液等知名品牌的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P&G)本周二向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发出备忘录,明确表示将从下周起对美国市场约25%的产品提价约5%。这为2025年美国消费市场描绘了一幅严峻图景。
企业困境:转嫁成本成唯一选择 过去数月,零售商和制造商持续警告,针对外国商品的新关税将挤压其利润空间,除非将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宝洁在备忘录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关税是此次涨价的核心驱动因素。
股价分化:必需消费品板块显著跑输大盘 尽管美股主要指数(尤其是受科技股推动)大幅上涨,许多必需消费品公司股价却表现低迷。自4月2日“解放日”关税政策宣布以来:
消费降级:消费者转向平价替代品 食品和饮料制造商业绩疲软,反映出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正避开昂贵的知名品牌。雀巢最近观察到,北美消费者在结账时仍不愿支付额外费用。任何进一步的价格上涨都可能加剧投资者的担忧:这些家喻户晓的大品牌将如何平衡成本敏感型消费者与不断攀升的进口成本?
零售巨头难逃涨价压力 “你将看到沃尔玛、亚马逊和百思买等公司被迫将价格上涨转嫁给消费者,”美敦力前首席执行官、哈佛商学院研究员比尔·乔治表示。他进一步警告:“普通民众还未看到关税增加带来的全面影响,而且情况还会变得更糟。”
百亿关税成本压顶,企业各显神通 路透社关税追踪器估算,在7月16日至25日期间,美国企业今年可能集体承担约71亿至83亿美元的额外关税成本。
奢侈品与普通商品的关税转嫁差异 并非所有企业都面临同样的价格阻力:
全球关税矩阵成型,美国家庭变相减收 根据现行安排: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数据显示,这些措施已将美国的平均进口关税推高至18.2%,达到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政府收入激增,民众荷包缩水 美国政府坚称,额外关税收入将为联邦金库注入“数万亿美元”。今年迄今的关税收入已比2024年同期高出数百亿美元。然而现实是,进口商在边境支付关税后,会通过分销网络层层传导,最终由零售商和消费者承担这些新增成本。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计算,这些关税已导致美国消费者价格上涨近1.8%,相当于每户家庭有效收入减少了约2,400美元。随着6月通胀抬头,此前保持价格稳定的公司现在也纷纷发出广泛涨价的信号。
结语: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成本传导链条正清晰显现,从宝洁的率先提价到必需消费品板块的股价暴跌,无不预示着美国家庭即将迎来更严峻的通胀考验。尽管部分奢侈品凭借其消费群体特性暂时免疫,但涉及民生的大众消费品涨价潮恐难避免。经济学家对库存耗尽后通胀压力集中释放的预警,叠加政府考虑发放“关税返利支票”的政治操作,凸显了政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及潜在的政治风险。未来数月,美国消费者的钱包将持续承受压力,企业如何平衡成本与市场需求将成为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