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RWA(Real World Asset,真实世界资产)领域的代表性代币,OM 近期经历了戏剧性的市场波动。从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巅峰到单日暴跌 90% 的崩盘,再到技术升级与生态合作的复苏信号,OM 代币的动态不仅牵动投资者神经,更折射出 RWA 赛道的潜在风险与长期价值。
2025 年 4 月 13 日,OM 代币价格在亚洲凌晨时段从 6.3 美元闪崩至 0.37 美元,跌幅超过 90%,市值蒸发约 50 亿美元。此次事件被部分投资者称为“自 LUNA 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崩盘”,并引发市场对 RWA 项目流动性与治理透明度的广泛质疑。
根据链上数据分析,暴跌前有 17 个钱包向交易所转移了 4360 万枚 OM(约 2.27 亿美元),疑似与投资方 Laser Digital 相关。尽管 MANTRA 团队否认参与抛售,有社区观点指出,代币集中度偏高、交易所流动性不足是崩盘主因,尤其是在低流动性时段的大规模清算放大了抛压。
面对崩盘,MANTRA 将责任归咎于中心化交易所(CEX)的“鲁莽强制清算”,并强调代币经济模型未发生改变,团队代币仍处于锁仓状态。
争议背后,MANTRA 的治理模式受到拷问。香港法院此前已要求其披露财务记录,以调查挪用资金指控。尽管项目方在崩盘后宣布回购与销毁计划,但具体细节缺失,市场信心恢复缓慢。
OM 的动荡凸显了 RWA 项目的双重特性:
OM 的复苏之路取决于三大关键:
OM 代币的跌宕历程,既是 RWA 赛道早期发展阶段的缩影,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警示:在拥抱区块链赋能实体资产的愿景时,需审慎评估流动性风险、项目治理与市场周期。随着技术迭代与监管框架完善,OM 能否真正成为 RWA 基础设施的标杆,仍需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