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必須回歸P2P本源,才能實現大規模普及

robot
摘要生成中

來源: Cointelegraph 原文: 《 去中心化金融(DeFi)必須回歸P2P本源,才能實現大規模普及 》

觀點作者:SmarDex聯合創始人Jean Rausis

去中心化金融(DeFi)最初承載着清晰的願景:建立一個基於點對點(P2P)交易的全球無許可金融體系,擺脫傳統金融(TradFi)的桎梏。早期借貸平台完美踐行了這一理念,讓借貸雙方直接協商條款,跳出了傳統金融的僵化框架。

遺憾的是,多數DeFi協議逐漸背離初心,放棄真正的P2P交互,轉而依賴流動性池、外部預言機和高度自動化的做市商(AMM)機制。這些設計雖然釋放了流動性,卻以犧牲用戶控制權、透明度爲代價,更使系統暴露在可被中心化操控的"預言機"風險之下。如今用戶被禁錮在預設的流動性池中,既無法自主選擇抵押資產,也難以把控風險敞口。

更可悲的是,就連所謂的DeFi領軍者都已違背最基本的去中心化原則。近期Hyperliquid交易所通過操縱預言機數值實施幹預,其鎖倉量(TVL)隨即從5.4億美元暴跌至1.5億美元,這場鬧劇將行業遮羞布徹底撕碎。

顯然,DeFi已迷失方向。要想破局,恰恰需要回歸本源。

P2P的初心

當DeFi首次進入主流視野時,P2P借貸是其根基。人們無需通過銀行或中心化交易所(CEX),直接通過智能合約約定抵押品類型、利率等條款完成借貸。這種透明、免信任的模式本是革命性突破,但隨着流動性需求增長,開發者逐漸轉向資金池系統。

流動性池確實提升了資本效率:借款方能即時獲取資金,出借方無需等待手動撮合即可賺取收益。但這種設計犧牲了DeFi最寶貴的特質——真正的P2P自主性。在資金池體系中,用戶再次淪爲僵化規則的被動接受者。

當新生代DeFi協議遺忘出身時,它們拋棄的不僅是P2P精神,更違背了去中心化的黃金準則,最終與聲稱要顛覆的中心化體系殊途同歸。

去中心化幻象

Hyperliquid事件徹底暴露了"僞去中心化"的脆弱性。該交易所雖宣稱採用獨立預言機,卻保留着凌駕其上的定價幹預權。這種緊急幹預或許避免了更大損失,卻徹底粉碎了其去中心化承諾——能夠事後改寫規則、操縱價格的平台,本質上仍是中心化產物。

DeFi預言機本該是由驗證者網路守護的神聖存在,而非僞DeFi團隊在危機時隨意擺弄的工具。此類事件只會加劇公衆疑慮,讓真正堅守初心的建設者更難獲得信任。若DeFi繼續名不副實,終將淪爲自我標榜的空洞口號。

大衆化需要用戶主權回歸

這正是DeFi必須回歸P2P本源的深層邏輯。在現代化重構的P2P體系中,用戶可自主約定固定條款、選擇抵押資產、擺脫脆弱預言機定價,實現真正的透明與抗脆弱。無論資產選擇、直接借貸還是無中介交易,每個DeFi用戶都值得擁有開放、安全、用戶主導的系統——唯有重建控制權與透明度,才能實現真正的大衆化採用。

這種模式將同時吸引加密原生用戶與新入場者。值得慶幸的是,盡管市場震蕩,DeFi需求從未消退:元老級協議Aave鎖倉量突破400億美元歷史峯值,Uniswap更成爲首個累計交易量達3萬億美元的DEX。這些並非行業式微的徵兆,恰恰證明市場在壓力下正走向成熟。

要實現全球範圍的持久採用,DeFi需要更優質的產品選擇。未來不在於更復雜的機制,而在於回歸P2P與生俱來的特質——簡約、靈活、尊重個體主權。

觀點作者:SmarDex聯合創始人Jean Rausis

本文僅供信息參考,不構成法律或投資建議。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並不代表或反映Cointelegraph的立場。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