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等關稅”談判的漫漫長路

來源:FT中文網

中美如期談判出了一份聲明——回到了今年4月加10%的基礎“對等關稅”水平。不過“細節是老虎”,所以還是要捋捋聲明本身,把細節說清楚。

雙方達成的實質性共識只有一個——互相取消“螺旋式加碼”的91%關稅,同時暫停90天徵收24%的關稅。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暫停90天徵收24%的關稅”,其實和特朗普4月9日宣布的對其它國家的措施是一樣的——暫停90天各國超過10%的部分。

不過,中國遲了整整一個月,這使得美國和中國談判的截止日期也相應推遲了一個月。這使得各國談判出現了一個顯著的不確定性——會不會集體拖延,等待和中國的談判出結果。

這種關稅談判問題,是典型的合縱連橫問題——各國可以“合縱”,互相以拖延時間的形式等待轉機;也可以“連橫”,藉由盡早達成協議,以獲得比較優惠的條件。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來看,當然是鼓勵“連橫”的:藉由給第一個談判者較好的條件,美方可以鼓勵大家盡早讓步。

但是,各國對於能否通過盡早達成協議獲得優惠這一點,顯然都是將信將疑的。這裏的問題在於,如果後面的國家因爲種種的原因達成了更好的條件,先達成協議的國家就會陷入極爲尷尬的境地——這會給國內留下“熱臉貼了冷屁股”的印象,對於政治家的政治生命是非常巨大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之前着急談判的英國就面臨這樣的困境。在英美達成的共識中,美方對英方商品施加的10%關稅並沒有給予豁免,只是對於英國對美出口的主要商品汽車,放緩了原先25%的額外關稅(並且還是以配額制進行放寬,首10萬輛從2.5%漲到10%,之後27.5%)。與之相對的是,英國對美國放開了不少農產品(例如牛肉和酒精)的進口,還得花錢購買價值100億美元的波音飛機。雖然單就條件來看不算不合理,不過對於順差國英國而言,這個協議談得如何,那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如果說英國的談判最後還算談成了點東西的話,越南的談判就顯得異常艱難。從4月開始到5月談了整整一個月,現在還停留在“推動談判進程”上,沒有進入到實質性的談判。

如果說英國的關稅談判是一個案例的話,中國的則是另外一個案例。在全文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詞應該是中方減稅措施文句中的“相應Accordingly”一詞;同時,聯合聲明的中英文版,都是美方在先,中方“相應”在後。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方一直表示的“會談應美方的要求而舉行,中方在美方撤除前不會先撤除”的立場。

可以看到的是,世界各國看到這樣的立場,心裏是五味雜陳的。一方面,主動連橫的人並沒有獲得更好的結果——身爲順差國的英國被要求擴大順差;另一方面,中國堅持立場,反而把美國逼上了談判桌。

這顯然對美國的關稅談判團隊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不過照理來講,同時和一百多個國家進行關稅談判這種事情,縱觀世界歷史來看,美國這次真是頭一遭;全世界百來個國家,即使一個國家只用一天,顯然也不可能在90天內達成協議——美國官僚體系有多少官員和公務員(尤其是有一定級別,可以代表美國對外談判的高級官員)能讓特朗普這麼折騰呢?如果再加上各國態度反復,一天之內談不成,再拖上幾天,90天就更加捉襟見肘,疲於奔命了。

這會使得關稅談判進一步復雜化,在90天內達成協議相當困難——因此,10%的關稅大概率會延伸過7月(對中國是8月),並在最後成爲事實標準。但是,如果對世界各國都收取10%的關稅,那談判也沒有意義了;對世界各國而言,如果不談也是10%,談了除了10%還要做出其它讓步,那麼最好的策略就是虛與委蛇,等着90天熬過去。

因此,在英國和中國的談判之後,看到了這一點的各國紛紛對美國的態度更加強硬,賭的就是特朗普團隊駕馭不了關稅這種“七傷拳”(崆峒派七傷拳的特點是先傷己,再傷人,使用者功力不足會遭反噬)。例如,日本的石破首相在4月7日和特朗普通電話的時候,態度還是相對溫和地在強調日本對美國的重要性;到了5月11日,英國協議談判一出來,加上中美開始談,石破首相就開始看着對英國汽車實施的10%的關稅,說着“要把汽車關稅向0的方向談判”了。

我們說完了關稅談判的節奏和復雜性,我們再來繼續看這份聲明。

美方此前對華的關稅措施,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個是關稅本身,一個是停止跨境小包免稅政策。

中國2024年對美國出口的金額爲4389億美元(美方統計口徑,中方統計5247億美元),跨境小包在裏面佔多大的比例呢?2024年美國海關的統計,全年接收小包13.6億個,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二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即9億個)。按每個小包的金額在100美元計算(雖然美國官方聲稱每個小包的平均申報金額是20美元,但當中不可避免存在虛報),小包的進口額就有900億美元,相當於中美貿易的兩成。

在2025年5月12日的新行政命令中,特朗普提出將郵政渠道小包的關稅從120%降低到54%。但是這對於小包而言並沒有什麼用——此前的行政命令中對郵政小包的承運人(例如航空公司)施加了不合理的代扣代繳義務(航空公司和郵政企業需預付一筆價值數億元的保證金),而中國郵政和香港郵政都拒絕了這麼做。中國郵政態度較爲委婉,聲明“不具備繳稅條件”,而香港郵政則直白指出“絕不會代收所謂關稅”。

這使得中美小包在事實上處於斷絕狀態——無論關稅降低到多少,只要預收保證金,代扣代繳的制度不改變,不恢復快遞企業和民營物流企業的小包報關,就無法改變小包貿易一時半會無法恢復的現狀。

如果考慮到中國對美出口商品的特點的話,大宗出口的電子產品等等已經被事先豁免關稅,小包進口額佔受關稅影響的進口額的比例只會更高;如果再考慮小包商品出口商以民營企業(而非外資企業)、中小企業爲主的現實,小包出口其實對中國出口產業對應的就業等,實在是相當的重要。

但是,美方顯然並不想放開這個口子——或者至少說,美方不想在沒有限制條件的基礎上放開這個口子。一方面,如果正式報關仍然徵收關稅,小包卻不收稅的話,事情就會像特朗普第一個任期一樣,迅速變成小包和正式貿易之間的不對稱戰爭;但另一方面,如果完全禁止中國小包,美國的日用商品供給確實也大受影響。

同時,由於小包價值實在不高,爲了降低執法成本,特朗普行政命令當中,對於普通商品的界定是“原產地”界定,進口商要提交原產地證書,而小包則是以“寄出地”界定,只看發件人的所在地。這使得如果摳字眼的話,在小包領域轉口貿易是完全可行的。因此,之前在行政命令中可以看到,除了廢除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始發包裹的小包通關政策以外,還非常嚴肅地考慮要不要把世界各國的小包政策一起廢除了。

因此,貿易談判真正的困難點,在於這些細節性的具體條款。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