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監管細則突襲發布,穩定幣走向“重監管”時代
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穩定幣正式納入持牌監管。就在條例生效前三天,香港金融管理局於7月29日緊急發布了兩份監管指引和兩份說明文件,爲市場提供了更明確的執行框架與監管細則。
此次發布的文件包括:《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指引》《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指引》兩份監管性文件,以及《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摘要說明》《原有穩定幣發行人過渡條文摘要說明》兩份配套說明材料。這些文件明確了香港穩定幣制度的適用範圍、準入要求、過渡安排及技術合規標準,標志着香港在穩定幣監管領域走向實操階段。
其中最引發企業關注的是合規執行層面的細則——例如,穩定幣發行人需對每一位合規持有人完成身分核實(KYC),確保其不來自或不向禁止地區提供穩定幣產品,並採取“合理技術手段識別和阻止使用虛擬專用網路(VPN)”的行爲。這不僅在實際操作中設置了復雜的防火牆門檻,也讓穩定幣在RWA(現實世界資產)場景中的拓展面臨諸多掣肘。本文將聚焦幾項與企業直接相關的變化,從監管細節、技術要求到過渡節奏進行解讀。
二、新規核心要求:標準大幅提升,實操門檻陡增
配合2024年5月公布的《穩定幣條例》,本次細則中明確了穩定幣發行人所需滿足的五大硬性要求:
資本要求:最低實繳資本 2500 萬港元;
儲備機制:100% 以高質流動性資產支持(如現金、短期國債),且需托管隔離,禁止再抵押;
贖回機制:用戶可在1日內按面值贖回;
實名制度(KYC):用戶身分需留存至少5年,匿名錢包、DeFi協議對接明確被禁止;
宣傳限制:未持牌穩定幣不得公開宣傳或營銷,違者將面臨罰款與刑責。
這些要求中,資本金與儲備機制本屬預期之內,但以下兩點,可能對準備進入RWA領域的中小企業造成實質影響:
其一是“應用場景”的收緊。監管明確禁止DeFi協議和匿名錢包的接入,側重穩定幣的支付功能而非融資功能。這意味着,許多希望將穩定幣用於提升RWA流動性的項目方,可能需要重新設計整個鏈上路徑。
其二是“適當人選”門檻的提高。《指引》中提出,穩定幣持牌人的董事會中,獨立非執行董事須佔比至少三分之一,幾乎對標上市公司標準。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臨時組建符合規範的董事架構不僅時間緊張,落地也不易。這一現實促使不少企業必須尋求外部合規與組織諮詢服務。
三、技術門檻升級:從KYC到VPN審查,發行人要成爲“防火牆”
除了制度層面的門檻外,監管方對穩定幣發行人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技術合規要求,尤其是對用戶行爲的識別與攔截:
地理風險識別:必須核實用戶的身分文件,如身分證或護照,用於判斷其國籍與居住地;
技術識別手段:需使用IP定位或GPS定位技術,判斷用戶是否處於受限司法轄區;
VPN使用識別:需合理監測用戶是否使用虛擬專用網路來繞過地域限制;
訪問屏蔽:對來自受限地區的註冊、下載、購買等操作行爲進行技術層面攔截。
監管層明確指出,若某司法轄區禁止穩定幣交易,即便用戶使用VPN僞裝身分,也構成違規行爲。穩定幣發行人被要求從源頭上切斷對這些區域的觸達路徑,防止跨境糾紛發生。
這意味着,發行人不只是金融角色,更要承擔起類似“鏈上技術防火牆”的角色。這對尚不熟悉區塊鏈技術,尚未建立合規系統的企業來說,是個不小的門檻。
更現實的是,穩定幣本是跨境支付利器,可將SWIFT體系下的結算週期壓縮至秒級到帳、手續費大幅降低。但在技術與合規多重要求之下,全球用戶的接入能力也被削弱。如果企業無法做到符合要求的地域識別與訪問控制,就很難進入這個被嚴格監管定義的新市場。
四、時間表已定:窗口已開,錯過將無緣入局
本輪監管改革節奏緊湊,金管局已經設定明確時間表:
2025年10月31日前,現有穩定幣發行人必須提交發牌申請和相關合規證明;
2025年11月起,未申請、被拒或撤回申請者將進入結業期,需有序退出香港市場;
2026年1月31日前,完成申請者方可繼續運營,成爲香港合法穩定幣持牌機構。
更關鍵的是,金管局將優先處理9月30日前提交的申請,並計劃首階段只發出少量牌照。這意味着:香港穩定幣格局將進入“快審快發、慢者出局”的洗牌階段。
對企業而言,這留給操作層面時間其實並不多。若計劃自己申請牌照,需要盡快完成組織架構搭建、技術方案審查、合規材料準備等一系列動作;若打算與持牌人對接合作,也必須提前完成模式調整與資源對接。這些工作,靠企業單打獨鬥完成的難度極高,尋求專業支持將是現實之選。
尤其是計劃利用香港穩定幣體系進行RWA融資、跨境結算、DeFi接入的企業,若不在接下來的2個月內完成策略重構,很可能錯過首批入局紅利,甚至失去進入門檻。
結語:現在就該開始準備
香港穩定幣監管框架的落地是RWA與穩定幣賽道的一次深度重構。監管設下門檻,也重塑遊戲規則。
中小企業要想從中突圍,不僅需要更新鏈上策略,更要搭建起技術、合規與組織治理的完整支撐體系。對絕大多數企業而言,這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生存前提”。
窗口已經打開,時間正在倒數。對於真正希望在RWA中長期參與的企業來說,現在就是做出決定並行動的節點。
5k 熱度
91k 熱度
122k 熱度
2k 熱度
穩定幣牌照監管突襲落地,企業如何在倒計時中自救?
一、監管細則突襲發布,穩定幣走向“重監管”時代
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穩定幣正式納入持牌監管。就在條例生效前三天,香港金融管理局於7月29日緊急發布了兩份監管指引和兩份說明文件,爲市場提供了更明確的執行框架與監管細則。
此次發布的文件包括:《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指引》《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指引》兩份監管性文件,以及《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摘要說明》《原有穩定幣發行人過渡條文摘要說明》兩份配套說明材料。這些文件明確了香港穩定幣制度的適用範圍、準入要求、過渡安排及技術合規標準,標志着香港在穩定幣監管領域走向實操階段。
其中最引發企業關注的是合規執行層面的細則——例如,穩定幣發行人需對每一位合規持有人完成身分核實(KYC),確保其不來自或不向禁止地區提供穩定幣產品,並採取“合理技術手段識別和阻止使用虛擬專用網路(VPN)”的行爲。這不僅在實際操作中設置了復雜的防火牆門檻,也讓穩定幣在RWA(現實世界資產)場景中的拓展面臨諸多掣肘。本文將聚焦幾項與企業直接相關的變化,從監管細節、技術要求到過渡節奏進行解讀。
二、新規核心要求:標準大幅提升,實操門檻陡增
配合2024年5月公布的《穩定幣條例》,本次細則中明確了穩定幣發行人所需滿足的五大硬性要求:
資本要求:最低實繳資本 2500 萬港元;
儲備機制:100% 以高質流動性資產支持(如現金、短期國債),且需托管隔離,禁止再抵押;
贖回機制:用戶可在1日內按面值贖回;
實名制度(KYC):用戶身分需留存至少5年,匿名錢包、DeFi協議對接明確被禁止;
宣傳限制:未持牌穩定幣不得公開宣傳或營銷,違者將面臨罰款與刑責。
這些要求中,資本金與儲備機制本屬預期之內,但以下兩點,可能對準備進入RWA領域的中小企業造成實質影響:
其一是“應用場景”的收緊。監管明確禁止DeFi協議和匿名錢包的接入,側重穩定幣的支付功能而非融資功能。這意味着,許多希望將穩定幣用於提升RWA流動性的項目方,可能需要重新設計整個鏈上路徑。
其二是“適當人選”門檻的提高。《指引》中提出,穩定幣持牌人的董事會中,獨立非執行董事須佔比至少三分之一,幾乎對標上市公司標準。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臨時組建符合規範的董事架構不僅時間緊張,落地也不易。這一現實促使不少企業必須尋求外部合規與組織諮詢服務。
三、技術門檻升級:從KYC到VPN審查,發行人要成爲“防火牆”
除了制度層面的門檻外,監管方對穩定幣發行人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技術合規要求,尤其是對用戶行爲的識別與攔截:
地理風險識別:必須核實用戶的身分文件,如身分證或護照,用於判斷其國籍與居住地;
技術識別手段:需使用IP定位或GPS定位技術,判斷用戶是否處於受限司法轄區;
VPN使用識別:需合理監測用戶是否使用虛擬專用網路來繞過地域限制;
訪問屏蔽:對來自受限地區的註冊、下載、購買等操作行爲進行技術層面攔截。
監管層明確指出,若某司法轄區禁止穩定幣交易,即便用戶使用VPN僞裝身分,也構成違規行爲。穩定幣發行人被要求從源頭上切斷對這些區域的觸達路徑,防止跨境糾紛發生。
這意味着,發行人不只是金融角色,更要承擔起類似“鏈上技術防火牆”的角色。這對尚不熟悉區塊鏈技術,尚未建立合規系統的企業來說,是個不小的門檻。
更現實的是,穩定幣本是跨境支付利器,可將SWIFT體系下的結算週期壓縮至秒級到帳、手續費大幅降低。但在技術與合規多重要求之下,全球用戶的接入能力也被削弱。如果企業無法做到符合要求的地域識別與訪問控制,就很難進入這個被嚴格監管定義的新市場。
四、時間表已定:窗口已開,錯過將無緣入局
本輪監管改革節奏緊湊,金管局已經設定明確時間表:
2025年10月31日前,現有穩定幣發行人必須提交發牌申請和相關合規證明;
2025年11月起,未申請、被拒或撤回申請者將進入結業期,需有序退出香港市場;
2026年1月31日前,完成申請者方可繼續運營,成爲香港合法穩定幣持牌機構。
更關鍵的是,金管局將優先處理9月30日前提交的申請,並計劃首階段只發出少量牌照。這意味着:香港穩定幣格局將進入“快審快發、慢者出局”的洗牌階段。
對企業而言,這留給操作層面時間其實並不多。若計劃自己申請牌照,需要盡快完成組織架構搭建、技術方案審查、合規材料準備等一系列動作;若打算與持牌人對接合作,也必須提前完成模式調整與資源對接。這些工作,靠企業單打獨鬥完成的難度極高,尋求專業支持將是現實之選。
尤其是計劃利用香港穩定幣體系進行RWA融資、跨境結算、DeFi接入的企業,若不在接下來的2個月內完成策略重構,很可能錯過首批入局紅利,甚至失去進入門檻。
結語:現在就該開始準備
香港穩定幣監管框架的落地是RWA與穩定幣賽道的一次深度重構。監管設下門檻,也重塑遊戲規則。
中小企業要想從中突圍,不僅需要更新鏈上策略,更要搭建起技術、合規與組織治理的完整支撐體系。對絕大多數企業而言,這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生存前提”。
窗口已經打開,時間正在倒數。對於真正希望在RWA中長期參與的企業來說,現在就是做出決定並行動的節點。